我与兰大的二次握手
2011级物理学萃英班 刘欣尧
我是兰州大学物理萃英班的第二届毕业生刘欣尧,时隔九年,我再一次收到了兰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次是本科录取,这次则是博士录取。
九年前第一次从青岛来兰州的时候,我只带了两个行李箱和一个梦想,来到了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一下火车就看到了马踏飞燕雕像,使人想到汉唐时代兰州的重要地位,它处于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是古代中国联系西域的重要窗口。而这匹出土于此的马则说明了这片土地上多次出产过镇国重器,铜奔马也就是汗血宝马,相当于汉朝时代的航空母舰,由此装备的骑兵可以大破匈奴,将戎狄逐出漠北,解除了丝路沿线的安全隐患;又过了大约两千年,还是这片土地,又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国防力量。
我本就向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再加上兰州大学独树一帜的精神,所以在自主招生阶段就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兰州大学,并最终被录取。此为我与兰大的第一次握手。
在入学前我就得知兰州大学刚刚成立了萃英学院,用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个计划源于“钱学森之问”;而“萃英”二字最早出自左宗棠之笔,这两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精神穿越百年在此交汇,更坚定了我一定要被选入萃英学院的决心。
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选入了物理萃英班,此后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充实和精彩。由于采用小班制教学,课堂上的交流互动非常频繁,学到的知识更贴近科研实践;教学方式也更灵活,因为不要求必须考试,所以写论文和作报告的训练伴随了整个大学时光,思考和操作能力的提高远快于同校的同学。而我最大的收获则是通过其中的两门课程分别点燃了之后的对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的热情。量子力学课程的期末论文让我为硕士阶段使用密度泛函理论打下了扎实基础,计算物理课老师带我们作为志愿者参与的科研项目使我对生物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将其作为即将开始的博士阶段的研究内容。
虽然理论教学的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但在实验教学上兰大物理的传统却一点都没有丢。现在看来,多亏当年一个不少的做完了所有的经典实验,否则缺失的将是对经典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将不能正确的理解它们在物理学史中的重要价值,进而无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纵然存在着诸多抱怨,比如从本部去榆中校区的路程太过劳苦,经典实验的器材太过复古,实验报告的书写太过繁复。因为这些经典的实验大多远离现在的生产生活,很多实验仪器早已停产,只能用祖传的设备来学习和操作,随着仪器老化、磨损却不能更新,操作难度可想而知,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以至于很多同学都不理解这些古董级实验的意义何在。后来我了解到国内其他大学基本上都改用自动化的仪器来替代已停产的传统设备,或者直接将过时的内容从教学大纲中删除,换成较新的内容。我认为,坚持不漏掉一个经典实验的原则是兰大物理教学取得今日口碑的重要原因,当然,如果能把仪器状态调好一点就更好了。
在萃英学院学习期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方便快捷的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比如和生物班的同学住到一起之后,我对各种昆虫的辨别能力有了质的提高,为日后在广州的三年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了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之外,我们的生活条件也是舒适而温馨的,自从学院搬到观云楼八楼之后,这里就几乎成了网红打卡圣地,很多其他学院的学生都来拍照,我们的照片就经常被用于招生宣传。墙上挂满了历次课外活动的照片,时至今日,我围着大厅给新来的同学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有些故事我参与了,还有些虽未参与但却是我拍的照片。在这里学习可以免去抢图书馆自习室资源的烦恼,这份记忆的留存让我在毕业多年后仍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四年,我去中山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起初是冲着广州的饮食文化去的,但是自己的肠胃却诚实地告诉我“你只想吃拉面”,在外地想找一碗地道的牛肉面是很困难的。
在广州见识了不少以前没见过的景象,比如一天的降雨量比甘肃一年的还多,夏至的阳光直射地面,真的看不见自己的影子。但是,我还是怀念北方的四季分明,以及冬天暖气带来的幸福和安全感。
时间一眨眼又过去了三年,硕士毕业那年正好赶上了在中科大举办的拔尖计划十周年交流会,我作为毕业生代表在物理学科分会场发言,和其他学校参与拔尖计划的比我小好几岁的同学交流了很多经验,发现他们学校虽然胜在财力雄厚,但是萃英学院这几年的发展得益于思路和理念的超前反而并没太落后于顶级名校。之后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远比我们前几届老学生强,这些是肉眼可见的进步。临时接到增加节目的通知,这些小朋友们很快就组织好了小合唱,连多声部都排练好了。他们现在的视野和自信真是我们当年不敢想象的。
又过了一年,本来打算出国留学的计划被迫中止,适逢兰州大学110年校庆,作为校友,时隔四年再次回到母校校园,非常亲切。校长对返回的校友们介绍了近几年的总结和展望,将兰大的命运和一带一路战略绑定,让这条古老的商路为我们带来全新的机遇。此时,我意识到兰州大学已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果我也能参与其中就好了。后来在与学院老师们交谈过程中,我明确了这个想法,既然国外不能申请,那就留在国内读博士,与其去别的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不如就回兰大这个熟悉的校园。
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得到了所有老师的欢迎和支持,让我倍感欣慰,自己的母校永远为孩子遮风避雨,于是就留了下来。一边准备博士考试,一边提前开展读博计划的前期工作。回到同一个学校读研的最大好处就是很多科研相关的背景和方法已经融入了本科教学中,很快就能上手。直至今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此为第二次握手,这次握手决不能轻易松开。
我在萃英学院学习了三年时间,现在已经毕业五年。我对“拔尖计划”的理解是重点在“试验”而非“拔尖”。选入此计划的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并且已经开始受惠于外界对此的认可,他们的使命不仅仅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而是还要给“如何让更多学生变得更优秀”这个实验课题提供更多的样本和数据。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要保证自己的学业取得不错的成绩,还要接受不同教育模式切换所产生的不适应,是对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能坚持到最后的学生肯定是拔尖人才了。
铜奔马象征着兰州这个地方总能为国家创造奇迹,古有汗血宝马,近有两弹一星,我认为下一个奇迹就是通过对杰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来回答钱学森之问,并沿着丝绸之路的网络传播给全世界。
作者介绍:刘欣尧,山东青岛人, 201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学萃英班(学士),201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学专业(硕士),现在已回到兰州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