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气局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张克非 教授
当今世界,“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是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更是人类科学技术、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开拓、引领者,也是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的聚焦点。纵览古今,拔尖创新人才的出现需要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良好教育及相应机制,但也离不开个人的禀赋和努力;拔尖人才的成长既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都值得进行探讨、总结,作为成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参考与借鉴。
结合自己从教30多年、有幸与无数青年才俊教学相长的经历,尤其是在接触萃英学院两届人文班同学并目睹其成长中,深感“气局”对于拔尖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一
所谓“气局”,即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治学做事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的气度与格局。很多非常聪颖、个人条件相当不错的年轻人,后来之所以未能成长为一流人才,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大的气局,很容易为固有的思维定势所限而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而见异思迁。
而那些真正的天纵英才,即有可能成为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年轻人,通常或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恢弘气局,或者具有在后天学习、实践中展阔个人气局的自觉追求和能力。《论语》中说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强调古代君子之士所应有的气局、品质和担当。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业者,皆与其气局的宏阔密不可分。
气局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体现着一个人的视野、志趣、担当,在学业上的追求、目标和能够进行长期积累、钻研的定力,也影响着他的心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相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一生事业、成就之大小。
二
一个人要有大的气局,需要先天因素与后天的涵养、调摄和积蓄。清代袁枚 《随园诗话》中说:“士君子读箧破万卷,又必须登庙堂、览山川、结交海内名流,然后气局见解,自然阔大。”古今中外无数杰出人物的早年经历都充分证明,在青少年时期个人的志趣、追求与交往、阅历,还有结合读书所进行的实践、感悟,对其开阔眼界、气局和成长、成才的极端重要性。太史公司马迁早年的经历,以及与他为中国传统史学所做贡献的紧密关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作为以立德树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的萃英学院,面对那些精挑细选出的好学生,既要善于发现、呵护那些在禀赋、气局上有过人之处、发展潜力的“可造之才”;又要有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引导他们通过读书、思考、研究及各种实践,尤其是与众多良师益友的相互浸润、琢磨,能够不断拓展自身的气局,完善其道德、学养、能力和积累,开眼界、立远志、长才干,真正成为视野开阔、基础厚实,敢于标新、善于立异,未来可登堂入室、独树一帜的拔尖人才。
这实际上也对任课和指导教师在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科技、文化创新日渐加速,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广泛的今天,一位优秀教师在知识、学养、视野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首先自己就必须有相对恢弘的气局、识见,能够在这些方面给优秀学生以启发、引导和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勖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敢于超越老师和前辈。而绝不能以“专家”“老大”自诩,固守自己熟稔的研究方向而罔顾其他,更不能满足于做只能传授已有知识的“教书匠”。
当下的大学教育、教师职责和立德树人的新境界,都需要在这些方面有更多关注、更大突破。特别是萃英学院这样以培养一流拔尖人才为目标的专设学院,更需要在优秀学生气局的拓展上有所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积累成功的做法、经验和途径。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建院十年来,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如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出国或到外海名校交流、访学,有机会向国内外最好的学者请益、与名校最优秀的同学沟通、切磋,加强对学生读书和科研的要求、训练,等等。这些,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气局,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
作为优秀学生,怎样才能形成恢弘气局并使自己终身受益?这同样是莘莘学子们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论语》中说,孔子一生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礼记·中庸》里强调,善于学习者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国先贤的这些经验之谈,对于今天优秀学生气局的拓展同样有参考价值。
青年学子不仅要学习、效法前辈成功者,善养自身之远大志向和精神境界,而且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力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读书时注意善择经典,务精深、广博但不芜杂。择师交友善各取其长、转益多师,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完善自我。任何研究工作虽必始自小题目,但气局大者,能够小题大做、独辟蹊径;且善于小中见大、举一反三,将小题目越做越大,并注意布点、成线与连片,把若干有内在联系的小题目,整合成能够涉及全局的大课题。如此积累,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必能传承创新、自广气局,在学业上扎实推进、获取硕果,最终成为可做大事、能担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各国高等教育都越来越把培养拔尖人才,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标志性工程来对待。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他还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面对时代的召唤、国家的需要,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及其优秀学子,一定能够不负众望,秉承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造就更多能够独树一帜的拔尖人才。这也是我们对十年探索不寻常的萃英学院的祝愿与期待。
作者简介:张克非,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校史研究室主任,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曾承担兰州大学萃英学院2014级、2017级人文班的课程讲授及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