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欢迎进入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0931-8913399

NEWS  CONTENT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暑期学校】萃英学院2025年暑期学校课程及授课教师简介

发布人: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7-03

萃英学院2025年暑期学校课程于7月5日开始,7月24日结束,课程及授课教师介绍如下。

一、专业课程

1.《重离子物理前沿》

授课教师:周小红研究员团队

时间:7月14日-7月18日

地点: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课程简介:

宇宙中几乎所有的可见物质是强相互作用核物质。在微观层次上,核物质以种类众多的原子核形式存在;在宏观层次上,宇宙演化过程中产生高密、高温大质量核物质。重离子物理致力于探索和理解原子核存在的极限和结构、宇宙中化学元素的来源和丰度分布、核物质相结构等重大科学问题。同时,重离子核物理研究成果和发展的实验技术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以及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因此,重离子科学与技术是大国必争的科技战略高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重离子物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制定了核物理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在重离子物理研究领域,有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有:元素和同位素存在的极限、原子核的奇特结构和性质、宇宙中重元素的来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变、基本对称性检验等。“重离子物理前沿简介”系列讲座将介绍我国重离子加速器研究装置、奇特原子核结构和性质、天体环境中的核合成过程、强相互作用核物质性质等。

授课教师简介:

周小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中心主任。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在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受聘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2016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现担任Chinese Physics C 副主编、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放射性束物理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自参加科研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原子核结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牵头完成了“十二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研究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简称HIAF)”项目建议书。从2015年开始,担任HIAF工程建设副经理,负责实验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建造。

段敬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先进核孔膜前沿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核学会射线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经费894万元,省部级等其他项目6项,经费4450万元;省部级奖项2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提出了新型光学吸收机制,实现了国际上最高吸光率的超黑材料,该材料有望显著提升我国的空天探测能力;将核孔膜方法引入至超材料领域,发明了具有超高能量吸收密度的准纳米晶格力学超材料,该材料有望服务于国防领域;提出并实现了具有埃尺度孔径直通孔道的新型核孔膜,性能超过旭硝子等高端进口膜,有望在战略材料提取方面产生重大应用。

张少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物理中心主任、原子分子结构与动力学室主任。主要从事离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以及超快XUV激光与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担任“光子、电子与原子碰撞国际会议”(ICPEAC)委员会委员;参与并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课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逾100篇。

杨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物理中心副主任,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室主任。2006年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和肯塔基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加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基于加速器重离子的高分辨激光光谱研究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等各类项目支持10余项。

冒立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技术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加速器物理与束流冷却技术。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脉冲电子束冷却实验探索、常规电子冷却装置技术研制等方向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2019年国际束流冷却会议Dieter Mohl青年科学家奖。

谭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射频表面技术室副主任,2020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先进超导直线加速器技术研究和射频超导材料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支持。

2.《Introduction to Medicinal Chemistry》

授课教师:

美国太平洋大学Skylar Carlson教授

巴西圣保罗大学Camila Manoel Crnkovic教授

美国华盛顿学院Daniel May教授

时间:7月7日-7月10日

地点:榆中校区秦岭堂A309

课程简介: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Pharmacognosy explor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with the study of natural products. This introductory course provides a found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ow drugs are discovered, designed, and derived from natural sources.

Medicinal Chemistry focuses on the design, synthesi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emphasizing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SAR) and drug optimization.

Pharmacognosy examines bioactive compounds derived from natural sources (plants, microbes, marine organisms), covering their extra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This course integrates modern drug design with traditional medicine,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how modern technologies and natural products contribute to new therapeutics.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chemistry and nature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life-saving medicines. No prior background required—just curiosity about the science behind pharmaceuticals!

授课教师简介:

Dr. Skylar Carlso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 in Stockton, USA. She obtained her doctor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in Pharmacognosy – the pursuit of new drugs from natural sources. She went on to isolate biofilm inhibitors from marine spong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and characterize coral reef chemical cues at the Smithsonian Marine Station. She is an associate editor at the Brazil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serves on the ACS Division of Medicinal Chemistry’s Young Medicinal Chemists Committee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Pharmacognosy Executive Committee.

Dr. Camila Manoel Crnkovic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Brazil. Camila earned her B.Sc. in Pharmacy & Bio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and a Ph.D. in Pharmacognos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In 2020, she was selected for the CAS Future Leaders Program, awarded by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urrently she coordinates the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Natural Products Biotechnology (Lab Azul, www.labazul.science), where she develops a research program encompassing bioprospecting, dereplication, compound isolation & structure elucidation. She is an associate editor at the Brazil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serves as the Vice-Coordinator of the Graduate Program in Bio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Dr. Daniel May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Co-Director of 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major at Washington College in Chestertown, USA. Prior to starting his position at Washington College, Daniel received his doctoral degree in Pharmacognos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s Retzky College of Pharmacy and completed his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 the Department of Bacteriology. Daniel’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isolation an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from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honey bee hives and native bee species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natural product antibiotics for use in agriculture and apiculture. As a faculty member at a primarily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 Daniel also has a passion for introduc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3.《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授课教师:美国芝加哥大学ScottA.Snyder教授

时间:7月21日-7月24日

地点:榆中校区秦岭堂A309

授课教师简介:

Scott A. Snyder.Scott pursued his undergraduate studies at Williams College, where he graduated as valedictorian, and in 1999 began his graduate studies with Professor K. C. Nicolaou at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He was then an NIH postdoctoral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 with Prof. E. J. Corey before starting his independent caree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2006. After being promoted to Associate Professor in June of 2011, Scott moved to Jupiter, FL campus of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in September of 2013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was recrui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s a Full Professor in September of 2015.

4.《人体机能学导论》

授课教师:景玉宏教授、蔺美玲副教授

时间:7月21日-7月24日

地点:城关校区杏林楼106

授课教师简介:

景玉宏,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八十余篇,其中在Adv. Sci.、BBI、JHeadache Pain、Anal.Chem、JPN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血管解偶联机制、自闭症微环路调控、偏头痛及药物成瘾的研究。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兰州大学隆基教育教学名师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甘肃省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损伤与修复分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断层解剖学分会委员,甘肃省神经退行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甘肃省康复医学会认知障碍学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蔺美玲,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高校教龄24年,生理学教研室与整合虚拟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医学生理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自19年起同时从事医学整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教学经验丰富,主持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两门,省级教改项目一项,获甘肃省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主持校级教改项目多项并获相应奖励。

二、通识课程《原创成果鉴赏与认知升级——思维突破的案例启示》

授课教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

时间:7月7日-7月11日

地点:秦岭堂B110

课程简介:

原始创新概念辨析,原始创新的评价与认定,原始创新的主要方法,原始创新案例(科学技术、人文社科、文创产业等领域的原创成果)鉴赏与启示、思维突破与认知升级。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历史大局观与未来学思维,加强原创能力与原创意识,AI时代的生存之道。

授课教师简介:

刘益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管理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科技战略、人才评价、科技与社会、科技史、未来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副主委,民盟北京市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理事及教育评价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及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创新战略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委会副主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技术史卷电子与信息技术史分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中国科协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协人才奖项评审专家,多次受邀担任省市地方高层次人才甄选评审专家。

三、高级英语课程《英语听力与口语》

授课教师:兰州大学外籍教师Stephen、Bart、Joe Kelly

时间:7月14日-7月24日

地点:秦岭堂A307、A308、A310

四、学术报告

1.数学专业学术报告

(1)报告题目:多媒体取证和信息隐藏

主讲人:王金伟教授

时间:7月14日14:3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王金伟,教授,博导,南开大学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安全、多媒体取证、信息隐藏等。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企业联合重点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荣获2023年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2022年隐者联盟杰出论文,ChinaMFS2023年优秀论文,CIHW2023年优秀论文,ChinaMFS2024年优秀论文。曾担任人工智能与安全国际会议(ICAIS2020)程序委员会主席、连续五届中国取证与安全大会(ChinaMFS)宣传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数字媒体取证与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专委会党工作小组副组长)、中国指挥控制海上指挥控制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网络空间全学会仿真与推演专委会秘书长(兼任专委会党建小组组长)、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CSIG高级会员。

(2)报告题目:智能媒体内容安全与对抗

主讲人:卢伟教授

时间:7月15日16:3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卢伟,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多媒体取证与安全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与安全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AIGC安全与对抗、数字取证、信息隐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成果主要包括数字媒体构造与取证技术、数字媒体隐私保护与对抗技术、跨媒体隐蔽通信技术等,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TIFS、TDSC、TPAMI、TNNLS、TCYB、TPDS、TCSVT等国际主流期刊上。

(3)报告题目:人脸图像编辑

主讲人:王伟教授

时间:7月16日14:3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王伟,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导,隶属信息科学研究所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中心。2011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2013年毕业于南丹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专业方向为机电一体化。2018年毕业于意大利特伦托大学(University of Trento, Italy),获博士学位,导师为NicuSebe,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博士期间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和颜水成、冯佳实老师一起合作。2018-2020年间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EPF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Pascal Fua。2020年加入意大利特伦托大学计算机学院任助理教授职位。在欧洲多个国家生活学习10数年,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方面的相关研究。在国际顶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会议CVPR/ICCV/ECCV/NeurIPS和期刊TPAMI/TIP/TMM(中国计算机协会CCF-A/B类)上发表论文近40余篇。

(4)报告题目:计算机视觉和大语言模型的基础

主讲人:周挥宇教授

时间:7月22日15:0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周挥宇,英国莱斯特大学计算与数学科学学院的机器学习教授,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及医学图像处理研究。他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邓迪大学及赫瑞-瓦特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周教授领导AI与机器学习研究组,并担任Bio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Lab负责人,同时是AI、数据分析与建模中心(AIDAM)的副主任。他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0+,担任IEEE Transactions等多本期刊的编委。近年来,他主持和参与多个千万级英镑项目,包括EPSRC和NIHR资助的多中心研究。2025年5月,他因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跨学科应用中的杰出贡献,荣获 “Distinguish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holar Award”,由国际人工智能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AI)颁发,该奖项是对其在医学影像AI系统建模、临床辅助决策工具开发以及推动AI学术社区合作方面所作努力的高度认可。同年他还在CATAC大会获医学图像海报二等奖。参与获得莱斯特大学2024年研究影响力奖。他也曾多次入围“最佳讲师奖”,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均有卓越表现,被认为是英国人工智能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2.人文专业学术报告

(1)报告题目:连线大脑的黑格尔

主讲人:孔明安教授

时间:7月8日—7月11日9:00

地点:榆中校区秦岭堂B502

主讲人简介:

孔明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飞天学者特聘计划讲座教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访问学者(2014-2015);博士生思政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主讲教师。业务专长: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批判研究”首席专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2)报告题目:论原始型创新能力的自育

主讲人:方竹兰教授

时间:7月10日19:0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方竹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关村天成创新研究中心理事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转轨阶段的民众经济权利,社会资本理论,中国人力资本制度建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中国原始型创新的制度路线,中国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创新关系研究,中国原始型创新经济学等。

3.地球科学专业学术报告

(1)报告题目:寒旱区植被参数遥感监测

主讲人:王旭峰研究员

时间:7月11日14:3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王旭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黑河遥感站副站长,主要从事生态过程模拟、植被动态模型建模、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面的研究,承担高分重大专项课题(民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项目,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计划、陇原青年英才等称号。担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定量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山地专委会委员。还担任《遥感技术与应用》、《中国草地学报》和《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青年编委。

(2)报告题目:三重行星危机:资源关系和联合国系统的反应

主讲人:Daniel Karthe教授

时间:7月17日14:3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Daniel Karthe,联合国大学“可持续转型资源关系”项目负责人,兼任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环境科学学院教授。Karthe教授拥有20余年环境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曾任职于蒙古国德蒙资源与技术研究院和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研究涵盖水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土壤和生物资源的影响,发表50余篇国际同行评审文章,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环境资源研究背景。

(3)报告题目:资源综合管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主讲人:Alexey Alekseenko博士

时间:7月17日16:3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Alexey Alekseenko,环境科学家,拥有德国弗赖贝格矿业学会与俄罗斯圣彼得堡采矿大学的双博士学位。在污染监测、生态系统评估与恢复方面拥有超过15年的研究经验,擅长环境与资源项目管理Alexey博士曾在哥伦比亚、印度、印尼、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蒙古、莫桑比克、俄罗斯及南非等地开展矿业影响下的环境资源调研与分析,并通过组织硕士课程、暑期学院和案例竞赛推动知识共享,具备丰富的跨国科研与教学经验。

(4)报告题目: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

主讲人:周尚哲教授

时间:7月18日14:3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周尚哲,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第四纪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和干旱区地貌与环境,冰期天文理论等方面有较多研究。参加和主持了许多国家基金项目以及重点重大项目。野外工作遍及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以及东部许多中低山地。在伦敦大学皇家Holloway学院地理系和威斯康星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进行合作研究和短期访问期间,先后对北欧和北美大冰盖遗迹进行野外学习考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已10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多部。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多人。

(5)报告题目:Small, catastrophic leakages and how we dealt with them - Help! We've taped a tunnel!

主讲人:Kristine Thorkildsen Jarsve博士

时间:7月23日9:0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Kristine Thorkildsen Jarsve,博士,2024年博士毕业于英国拉夫堡大学,现就职于挪威铁路与基础设施管理局,专注于地质灾害对挪威国家铁路网的影响研究。擅长自然灾害的数值模拟,研究方向涵盖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类型的运动特征分析、危险性评价、风险建模与大数据处理等。

(6)报告题目:From landscape evolution to nanometre scale fabric interpretations - a look across the scales to better understand geohazard processes

主讲人:Tom Ane Dijkstra博士

时间:7月23日15:0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Tom Ane Dijkstra,博士,工程地质学家,现就职于英国拉夫堡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拥有超过35年的地质灾害研究经验。其研究聚焦于动态地貌环境中人类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致力于构建服务于减灾实践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推动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共存与可持续发展。担任《Engineering Geology》、《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期刊编委主讲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课程,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00余篇。

4.临床医学专业学术报告

(1)报告题目:General Introduction on Biomedical Research

主讲人:金天如教授

时间:7月12日10:0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金天如(Tianru Jin, PhD),多伦多大学内科学系和生理学系教授,班廷贝斯特糖尿病研究中心和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首席研究员。自1997年起就职于多伦多大学, 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现为Am. J. of Physiology (内分泌和代谢分册) Board member,Cell and BioScience 杂志 Editor,J of Endocrinology Society 编委,Obesity Medicine 副主编。其课题组长期从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样肽1 (GLP-1)的功能研究,并将Wnt信号通路引入代谢激素的功能研究中。近年来还开展了对姜黄素等植物多酚类物质的代谢功能研究。金天如教授课题组主要基金来自加拿大健康研究院,加拿大糖尿病学会,美国JDRF, 以及班廷贝斯特糖尿病研究中心。金天如教授课题组的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Hepatology, MCB, JBC, Endocrine Rev., Endocrinology, Diabetes, Diabetologia, Oncogene, Mol Metabolism, Plos Biology 等杂志上。作为共同作者文章发表在PNAS, Gastroenterology, Cell Report, Science Immunology, BioMedicine 等杂志上。合计170余篇。

(2)报告题目:急诊与重症监护的魅力

主讲人:Christian Waydhas教授

时间:7月15日15:00

地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主讲人简介:

Christian Waydhas.Dr. Med,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Chair of the German Inter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 (DIVI).Professor of Surgery at the University of Essen Medical School.Consultant at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University Hospital Essen.240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Heading Editor of critical care in the European Journal Trauma and Emergency Surgery.Editor-in-chief of the prestigious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in Germany.Reviewer for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are and surgery journals.

学术报告后续将陆续发布,请关注萃英学院网站通知。


上一篇:【暑期学校】萃英学院2025年暑期学校第一周安排
下一篇:【暑期学校】兰州大学萃英学院2025年暑期学校课程安排

版权所有: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邮编: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