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欢迎进入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0931-8913399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科技 > 正文

显峰冷言:“言传身教”乃师者职业底线

发布人:萃英学院办公室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08-28

兰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永强先生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有句话说得很实在:现在就业压力大,有些学生不是抱着对科学的崇高追求和兴趣来读书,而是为了将来找工作,这是他们不愿吃苦的主要原因。先生反问:“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老师不能以身作则,拿什么来要求学生呢?”(8月14日《中国科学报》)

这句反问,问得好。要说这其实不过是一句常识,为师之道,莫过于言传身教。可是现今的学堂之中,能有这份自省的老师少了,而不是多了。很多教授都很忙,忙于课堂之外。据说有的名校里的名教授,学生是很难在课堂和实验室见到的,倒有可能在电视里或某些会议上偶遇。我想,如果学生们为这样的导师作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的题目倒是很贴切,是的,《背影》。

我的一位学弟在某名校读研究生,讲给我一个真实故事。某日饭后偶遇导师搬东西,几个同学上前帮忙。完了,导师甚为感激,问:“你们的导师是谁啊?我得谢谢他,这么好的学生!”同学答:“老师,就是您呀!”不知道这番对话发生时,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但学弟讲到这里,在座的几位听者都愣住了,因为这个笑话太冷了,冷得有些让人无法接口。试想如果导师真能以身作则,关心学生,时常现身课堂和实验室,怎么可能连自己的学生都认不出来,除非老先生眼神不济。

我想,应该不是学生们故意编排老师吧,就算是有编排的成分,也多少透露出一点写实的意蕴。现今的大学考核制度确实无法将老师留在讲台上,他们往往为课题、为会议、为评奖而忙,忙在疏通各种关系的路上。所以近些年不断听到一些大学以“改革”的名义,搬出“教学型教授”的名头,鼓励教授上讲台。这样的改革自然有几分积极意义,但在“教授”的名头前面还要加上“教学型”这样的定语,真叫人有些糊涂了——教授的本来意义是什么呢?天经地义之事竟然要另辟蹊径,令人忧虑的怪状却显得冠冕堂皇!

涂院士的反问,试图唤醒的正是被现今浮躁世态所淹没了的常识。如果老师尚且不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能坚守三尺讲台和实验室,又何以传道、授业、解惑?诚如涂院士所言:“学生不吃苦,老师有责任。”如果学生们多见的是一些课堂上寻不见的“影子教授”,如果大学课堂上熏陶的多是这样的学风,面对当今学界乃至社会上的浮躁之气,我们还有什么好惊诧的?

制度固然有弊,但学界和学界中人总要有一些坚守。尤其为人师表的教授,更要有耐得住“讲台”清苦的寂静之心,与制度之弊抗争的不阿之气,如此我们才可对未来抱有期待。这,应是师者的职业伦理,也是起码的道德底线。 (作者:张显峰)

上一篇: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下一篇:“神九”返航之际 达道安教授详解航天科学

版权所有: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邮编: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