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应学校邀请,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兰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著名民俗学家柯杨教授做客我校第九场“萃英大讲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民俗学趣谈”的精彩报告。
报告会伊始,柯杨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中法两国吃芹菜的部位不同、中国人与欧美人的洗脸方式不同等几件日常生活小事,以此阐明民俗不是深奥的学术概念,而是历史上形成的、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讲座中,柯教授提出,民俗有三个本质:创造并流传于民间、有传承的性质的生活文化现象;大量普遍而重复出现,能构成一定的类型;口头上、形式上、心理上足以约束人们,成为他们必须遵守的模式或生活准则。他以自身经历向同学们诠释了民俗的概念,比如在山东考察渔民文化时发现,吃鱼要翻面时忌讳用“翻”这一字眼而要用“正”,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忌讳,这便是一种民俗。接下来,柯杨教授讲述了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文艺民俗四大分类。他说,“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圈中生存着,受着约束,却认识不到民俗学这一门科学”,民俗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它不是法律,却对每个人有着约束力,它不是命令,却拥有着强大的号召力。由此来看,民俗学对我们的意义重大。
最后,柯教授阐述了民俗学在现代的应用价值。他说,民俗学不是空谈,它可以与生产、工业挂钩,正如现在火热的旅游行业大搞民俗开发便是民俗应用前景广泛的体现。“不要认为古老、落后的东西就没有价值。”柯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如何继承发展好民俗文化还需要我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