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聚英萃华”萃英学院学术讲座(第四百场)——黄忠伟教授
应萃英学院邀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黄忠伟教授来院举办学术讲座,欢迎全校师生积极参加!
题 目:大气科学的前世今生
主讲人:黄忠伟 教授
时 间:5月15日(周四)10:30
地 点:榆中校区致远楼912
内容简介:
大气科学作为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重要学科,其发展贯穿人类文明史。从早期的经验性气象观测到现代精密化的数值预报,大气科学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在古代,人类对天气现象的认知多源于直观经验,如中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借东风取胜,“草船借箭”巧用大雾天气,展现了早期气象智慧。17世纪后,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的发明推动气象学进入科学观测阶段,19世纪电报的应用使天气信息得以快速传递,现代天气预报体系逐步建立。20世纪以来,计算机、卫星和雷达技术的进步,极大提升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如今,大气科学不仅服务于日常天气预测,更在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环境治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大气科学将在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新能源开发利用及双碳目标实现等领域持续突破,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主讲人简介:
黄忠伟,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兰州大学萃英学者,甘肃省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获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博士期间,曾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方式先后赴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大气遥感研究中心学习研究。长期从事激光雷达大气遥感、生物气溶胶探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共发表论文113篇,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BAMS、EST、GRL、JGR、ERL、OE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8篇,其中在EST、《光学学报》、《地球科学进展》等发表封面论文3篇,在STOTEN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1篇,相关成果被PNAS、EST等期刊论文正面引用,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以及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等项目。以第一发明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德国发明专利1项;2017年作为骨干成员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一等奖、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第十届甘肃青年科技奖、兰州大学国华青年英才奖、教育部国家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国际大气环境遥感学会理事以及第五工作组(Lidar group)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分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地球环境系统科学观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地球科学进展》《光学学报》《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编委。
黄忠伟教授立足于西北,在兰州大学建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体系完备的激光雷达大气遥感研究中心,带领团队建设了“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已建成7个国内站,4个国外站),该观测网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世界一流的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并有望成为由兰州大学发起的国际大科学工程。